疫情下污泥的資源化利用一直是瓶頸,關鍵的影響因素有兩種:一種是污泥中的重金屬含量不穩(wěn)定,有超標的可能性;一種是污泥中的抗生素含量較高。事實上,污泥里還存在這第三種影響因素:微塑料。
種是大家都公認的,由于污水來源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重金屬的含量和種類對污泥土地使用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這使得污泥農(nóng)用的政策在國內(nèi)一直不能通過,這些都限制了污泥的農(nóng)用—一直被認為是污泥的的資源化方向,能充分使用其中的N、P、Ka。不過也是由于重金屬對污泥土地使用的阻止,使得抗生素和微塑料對土地使用的危害得以關注,否則,這兩種不可預見的遠期危害會被大量污泥土地利用帶來的短期益處所掩蓋。
抗生素和微塑料的風險近幾年提及的人比較少,這是因為污泥中的含量比較少,但其在人體內(nèi)富集的特性是與重金屬一樣的,而且給人體帶來的疾病的不確定性遠遠高于重金屬,因此對于一些非工業(yè)型城市的污泥采用的堆肥等土地使用的資源化工藝,其潛在的抗生素和微塑料對土地的毒害的風險是無法避免的。中國一向是人均抗生素使用量的國家,人均使用量是西方的5倍,通過消化系統(tǒng)及泌尿系統(tǒng)后進入污水處理廠,污泥中富集度是的;污水廠污泥中的微塑料主要來源為生活洗滌污水,再進入污水處理廠,大部分由于生化污泥的吸附特性而保留在污泥中,一部分隨出廠水排放。因此,抗生素和微塑料在污泥土地利用后可直接被植物完整吸收并積累,終進入人類食物鏈。
中國人口眾多,居住密集,污染物迭代傳播的路徑應該被嚴格控制,因此對于污泥的資源化,應該是向生物質(zhì)燃料方向發(fā)展。通過污泥熱解碳化工藝使重金屬、抗生素及微塑料的污染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