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頭噴煤管角度調整參考方法:
一、若噴煤管位置適中
從筒體掃描上看,從窯頭到燒成帶筒體溫度均勻分布在250~300℃左右。過渡帶筒體溫度在350~370℃左右,且燒成帶的堅固窯皮長度占窯長的40%,
過渡帶沒有較低的筒體溫度(即沒有冷圈),表明噴煤管位置合適。此時的火焰形狀順暢有力,分解窯處在的煅燒狀態(tài),燒成帶窯皮形狀平整,厚度適中,熟料顆粒均勻,質量佳。
二、若噴煤管位置離物料遠且下偏
當筒體掃描反映出窯頭筒體溫度高,燒成帶筒體溫度慢慢降低,形似“牛角”狀,說明噴煤管位置離窯內物料遠,并且偏下,使窯頭窯皮薄,燒成帶窯皮越來越厚。此時的熟料顆粒細小,沒有大塊。但是熟料中f-CaO容易偏高,窯內生燒料多。應將噴煤管稍向料靠,并適當抬高一點兒。也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即此時噴煤管的位置是合適的,但風、煤、料發(fā)生了變化,這時也應該把噴煤管先移到適當?shù)奈恢?,待風、煤、料調整過來后,再把噴煤管調回到原來的位置。
三、噴煤管位置離物料遠且上偏
如果窯頭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400℃,而燒成帶筒體溫度低,過渡帶筒體溫度也較高,形狀類似“啞鈴”,說明火焰掃窯頭窯皮,使其窯皮太薄,耐火磚磨損大,燒成帶的窯皮厚,火焰不順暢,易形成短焰急燒,可以判斷噴煤管位置離窯內物料遠,且偏上。此時應將噴煤管往窯內料靠,并稍降低一點兒,以使火焰順暢,避免短焰急燒。
四、噴煤管位置離物料太近且低
從窯頭到燒成帶的筒體溫度均很低,而且過渡帶筒體溫度也不高時,說明窯內窯皮太厚,這種狀態(tài)下火焰往料里扎,熟料易結大塊,f-CaO高。因此可判斷噴煤管位置離料太近,并且低,火焰不能順進窯內。此時應將噴煤管稍抬高一點兒,并離窯內物料遠一點兒。這樣才能使火焰順暢,燒出熟料質量好。
五、上述幾種情況存在相對性
當入窯生料或煤粉的化學成分突然發(fā)生變化,上述幾種情況中不合適的噴煤管位置就可能變成合適的位置。但是,當生料或煤粉的成分正常后,噴煤管位置不合適的仍然不合適。因此,應隨時掌握風、煤、料的變化情況以及來自篦冷機的二次風的情況,根據(jù)筒體掃描溫度隨時調整噴煤管的位置。
總之,從筒體掃描來判斷噴煤管的位置,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合適的噴煤管位置指的是煤粉噴出后燃燒形成的亮火點的位置。調整噴煤管的原則是以亮火點的位置偏上偏料為基準,而不是以噴煤管自身或黑火頭的位置為基準。